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月,制造业PMI为50.3%,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
PMI上下波动是常见现象,但制造业PMI回落1个百分点如此大幅的回落,在以前并不多见。这使制造业PMI降到了51%以下。而2017年全年制造业PMI都维持在51%以上。很多分析都认为,今年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GDP增速较去年会有所放缓。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预期。这方面的分析已经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想要探讨的是春节因素对2月PMI的影响。对于2月PMI回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的专家都指出,春节因素是主要原因。由于春节期间放长假,很多生产活动都会放缓,需求也会有所减弱。从历史数据看,春节所在月份的PMI大多会出现一些调整。2016年2月和2017年1月是春节所在月份,当月制造业PMI分别下降了0.4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但这都是小幅的回落。显然,历史经验中的春节因素无法完全解释今年2月PMI的回落。因此,要解释制造业PMI的回落,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有两方面的因素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制造业PMI本身就有下行的趋势,此前已经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的回落,下行趋势再叠加春节因素,使降幅较往年春节月份大。二是今年春节因素比往年对生产活动的影响更大,2月制造业生产指数较上月下降了2.8个百分点。
今年春节较往年有什么变化,以致对生产活动有更大影响呢?一个变化是今年春节期间对污染企业的限产停产较往年更为严格了。环境保护部日前向媒体通报,2018年春节期间(除夕19时至正月初一6时)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全国空气质量同比去年春节期间普遍好转。据分析,这是由于各地普遍加强了烟花爆竹禁放限放措施,以及春节期间环保检查不放假,对污染企业限产停产。
另一个变化是今年春节一些人可能获得了更长的假期。春节的法定假期每年都是7天,但很多人会通过各种办法延长假期。并没有数据佐证今年的人均假期更长,但我们观察身边的情况就有这样的感觉。例如,往年广东向北返乡的车流集中在年前几天,造成那几天粤北大塞车,而今年年前十几天就有人开始返乡,车流并没有集中出现在年前几天,大塞车的情况较少。
因此,可以说,春节因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更大,反映了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更好的环境、更多的休闲就是美好生活的两个表现。由此也可以看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能会造成生产活动放缓,影响经济增长率。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就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之相应,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则有所减弱。
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要求,也在逐渐改变自己的理念,将民生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对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视,以后还需要改善收入分配。但一些地方政府对GDP增长速度的追求并没有真正弱化。例如,近期有地方政府“找差距”,发现自己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不足,意图奋起直追先进地区。这其中就有加速经济增长的目的,而对民生的关注比较少。这种追赶一般是以发展高端产业为手段,看起来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但如果变成政府主导而且急于求成,就可能引起新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