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  2024-03-29 04:48 星期五
锟叫癸拷煤炭锟叫筹拷锟斤拷

全国人大代表袁亮:兜底能源安全需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据统计,2022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56.2%,在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近年来,能源安全、煤炭生产安全、煤炭清洁利用以及矿山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带来了6个与煤炭行业相关的议案,包括促进煤炭大型矿区产能接续发展与安全生产、加大深部煤炭安全开采、开发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支撑“双碳”目标、煤炭与共伴生资源绿色协同开发等。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做好煤炭矿区接续发展与安全生产
  袁亮观察到,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多数资源在深部,在5.97万亿吨煤炭资源储量中,1000米以深占53%。我国中东部重要产煤省区埋深1000米以深的煤炭资源占预测总量65%至92.4%,大部分矿井已逐步进入深部开采阶段;西部地区采深正以平均10至25米/年的速度向下延伸。
  袁亮表示,随着煤炭开采由浅部走向深部,其开采环境、技术装备、灾害防治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开采沉陷造成我国东部平原矿区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或盐渍化、西部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另外,袁亮还发现,山西主要矿区后备资源不足、接续产能建设滞后;两淮、陕北、蒙西地区接续矿区开发面临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制约;生产环境渐趋复杂,诱发各类灾害的概率增大,对煤炭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袁亮建议:
  一、要加大煤炭资源评价和资源勘探工作力度。做好煤炭地质普查,积极开展煤炭精查,加快增加煤炭资源储量,规划建设新的大型煤炭矿区,提高煤炭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把安全生产置于首要位置,加强煤炭地质灾害防范。
  二、在煤炭资源配置上向大型煤炭矿区倾斜。在总量控制和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优先核增大型煤炭矿区产能项目,优先核准煤炭资源接续的新建煤矿项目,增强大型煤炭矿区稳产增产潜力。在煤炭资源配置上,支持大型企业在资源富集矿区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煤矿,优化煤矿项目证照办理手续。
  三、要积极推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领先创新能力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多场耦合致灾机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等基础研究,打造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袁亮表示,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中“压舱石”地位短时间不会改变,安全始终是煤炭生产的底线,只有实现煤炭开采安全,才能保障能源保供“安全”。
  袁亮认为,能源保供“安全”是政治责任,必须扛起扛牢。要建立煤矿弹性产能与弹性生产机制。推动煤矿产能由刚性管理转为弹性管理,夯实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的制度基础。
  同时,煤炭开采“安全”也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条件,需要常抓不懈。聚焦先进技术攻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发、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及污染防控、现代煤化工及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研发,加强煤炭稳定的高质量供给,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袁亮强调,在统筹推进能源保供“安全”与煤炭开采“安全”过程中,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能源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抓住煤矿总工程师关键群体,完善矿业类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体制机制。
  走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
  袁亮提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煤炭行业应坚持系统观念,从政策制度保障、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打造互融互通产业生态等多个方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袁亮建议:
  一、聚焦政策制度保障,畅通发展渠道。持续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标准规范和政策机制,优化规模和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益,防范和化解能源安全风险。
  二、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推广应用。加强富养燃烧+循环流化床发电、灵活性超临界发电机组、低品位热能利用等燃煤发电技术,新型煤气化与转化等煤化工技术,及烟气碳捕集、CO2转化利用、矿井碳封存等CCUS技术。加快布局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矿井地下空间储碳、煤基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
  三、聚焦资源互融互通,打造产业生态。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发、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及污染防控、现代煤化工及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合一的产业生态,将科技力量转化成产业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
  此外,袁亮表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煤炭行业要走好“三条路”:
  一是走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构建清洁能源生产、储备、转换与生态工程固碳于一体的产-储-固智慧新型负碳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二是走好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之路。开发具有深度感知、执行、管控功能智能装备,实现煤及共伴生资源的精准协同开采,推进煤炭与风、光、水、氢等能源的多能互补,协同增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纳。
  三是走好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之路。针对开采损伤—生态修复—保育管护全周期,开展煤矿区碳汇体系以及计量方法研究,提升碳汇和损失防控能力。开展矿区低碳综合整治关键技术以及基于煤基固废耦合多源固废的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产品研发,研发高潜水位煤矿生态开发碳减排与固定协同增效关键技术。
  推进废弃矿山绿色“退场”、老矿井转型发展
  废弃矿山是我国“富煤”能源禀赋遗留下的宝贵资源。目前,我国废弃矿山达10000余处,蕴藏资源丰富,赋存的煤炭资源量高达420亿吨、非常规天然气近5000亿立方米;废弃矿山地下空间资源超156亿立方米,目前已有及未来预计新增的采煤沉陷区面积超过6万平方千米。
  对于如何绿色利用废弃矿山,袁亮建议,继续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废弃矿山绿色资源治理体制机制;以科技政策为支撑,加大废弃矿山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攻关支持力度;以经济政策为牵引,推动资源型行业和城市发展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以产业政策为托举,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废弃矿山绿色存量。
  袁亮还观察到,近年来,一些地区煤炭老矿井积极抢抓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煤炭老矿区转型发展的新路。但还有部分地区的一些老煤企、老矿井,面临设备、技术、人才、资金、环境等制约,后续发展乏力。
  对此,袁亮建议:
  一、要研究制定支持煤炭老矿井转型发展的配套政策。研究化解老煤炭企业金融债务、政策性破产、统筹就业补助资金等政策措施,多渠道解决企业转型发展和职工安置的资金缺口。研究政策免除或减免关闭煤矿银行贷款本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发行股票和公司上市、老矿井改造搬迁、煤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中央财政特殊转移支付支持、解决企业社会保险历史欠账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要支持优势企业与老矿井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新建重大项目、新兴项目向老煤炭企业倾斜,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三、要给予老矿井老煤炭企业税费优惠支持措施。允许企业转型发展项目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于利用企业所属煤矿工业广场、已征用或租用的土地上建设的转型发展项目,给予免交土地税费等政策支持。
  四、要鼓励老矿井老煤炭企业组建生产性服务项目公司。提供更多岗位安置煤炭职工;鼓励老煤炭企业与大型企业联合参与国际合作,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和工程承包。

发布人:CCTD-周杰

中国煤炭市场网或与合作机构共同发布的全部内容及材料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未经中国煤炭市场网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上述产品、信息进行使用、复制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销售。

免责声明:网站刊登CCTD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CCTD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网站会员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网站会员做出的任何决策与CCTD无关, CCTD及其雇员不对使用网站信息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

CCTD是谁 数据服务 智能数字矿山 品牌会议 运销管理软件
关于CCTD 数据定制 数据融合 全国煤炭交易会 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团队 产业数据库 算法研究 电话视频会议 无人值守磅房
年度指数报告 周期类刊物和分析报告 系统集成 筒仓远程装车
咨询服务 智能化自动装车
考察活动 智慧营销支持

关注CCTD

    总部:010-64464669
    太原:0351-2167804、2167813
    秦皇岛:13780353903

    cctd@vip.sina.com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官方微信公众号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官方微博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官方APP

许传坤 软件部总经理
煤炭运销软件

许文辉 市场部副总经理
无人值守磅房系统

李小龙 市场部副总经理
煤焦钢市场分析

苗纳爵 市场部高级经理
港口煤炭市场分析

马丽娜 市场部高级经理
VIP会员服务

张鑫 智慧物流事业部
智慧物流产品
  •       主办单位: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copyright 2009 cct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20447号   |   京ICP证02044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267号

返回顶部

中国煤炭市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