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科技创新为动力,依托煤炭矿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构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夯实能源稳定供应基础、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这份文件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煤炭与新能源融合的七大任务,明确到“十五五”末要建成一批清洁低碳矿区,显著提升行业绿色发展动能。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不是简单拼凑,而是深度耦合,将产生‘1+1>2’的效果。”业内人士表示,《意见》的发布,不仅是能源技术的创新,更是能源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我国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预计今后,煤炭与新能源将从“此消彼长”转向“共生共荣”。
将实现“第二曲线”增长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促进能源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张建明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说,比如,对于矿区用能方式、生产设备升级、清洁低碳生产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将加速煤炭与新能源的学科交叉,促进煤炭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曲洋近日也公开表示,《意见》精准锚定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方向,为传统能源绿色转型绘制了清晰蓝图,是指导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顶层制度设计。特别是对于东中部地区煤炭企业,通过积极探索利用煤炭矿区地上地下空间资源,有规模有效益发展清洁能源,有利于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第二曲线”增长。
“这个《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上海氢通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亚辉兴奋地对记者说。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指出,要加快发展矿区光伏风电产业。有效盘活矿区土地资源,在光照资源丰富的矿区,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工业广场、排土场、复垦区等场地,加快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推动新能源发电就近就地消纳,为矿区提供更多绿色电力。
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卫权看来,土地是越来越重要的资源,在上述场地,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能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增加土地的利用价值。二是有利于这些场地的生态修复,光伏板可以遮挡阳光,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光伏板用水清洗,可以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从而有利于生态修复。三是可以通过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和煤炭生产的电气化改造,增加煤矿的清洁能源占比,减少煤炭生产的碳排放。”王卫权说。
许多场景均可与新能源结合
在张建明看来,如今,在煤炭生产、矿区生活等多场景均可与新能源结合。例如,在露天煤矿的运输环节,新能源动力矿用卡车在不断增加;矿区供热制冷,可利用分布式太阳能、地热能、矿井乏风余热等。
而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矿区仍使用柴油车,对空气产生了大量污染。那么,今后如何实现用能清洁替代?
对此,《意见》提出,加快煤炭生产重点环节电气化改造,推广电驱钻机、电动铲机等装备应用,扩大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比例。推进矿区运输设备新能源替代,在有条件的露天煤矿规模化应用电动、氢能矿卡,井工煤矿根据运输方式逐步应用电动矿用无轨胶轮车,提升矿区运输系统清洁低碳化水平。
目前,国内有部分企业正在此方面积极探索。其中,氢通能源集团就一手以风光资源开发为核心抓手,一手布局制氢、用氢端,试图从源头解决场景的问题。
据介绍,该公司以“就地取材、就地消纳”为核心商业模式,正在煤炭资源丰富的云南省富源县开展试点——风光制加氢一体化项目和车辆风光制加氢一体化项目和车辆运力平台建设项目,通过精准切入煤矿矿山这一高耗能、高排放场景,创新性地将“绿色能源开发(风)——绿色燃料生产及加注(氢)——绿色交通应用(车)”三个环节深度捆绑,在一个项目内实现闭环。
“我们通过就地制氢,可以实现风光和煤炭资源的最佳耦合。”任亚辉说,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约9000吨,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6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4万吨。同时,还能带动风电装备制造、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整车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打通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不过,也有部分企业家反映,受制于项目的经济性,目前在电气化改造的积极性不高,正努力寻找新的破局点。
改变经营思路,让路子越走越宽
整体而言,当下能源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呈现出“国家队主导、地方军协同、专业队赋能”的多元化生态体系。“竞争的核心已从单一业务的比拼,升级为对资源获取、技术集成、资本实力和项目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上述业内人士说。
具体而言,中央发电集团与大型煤炭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产规模、广泛的电网关系以及对煤炭、土地等核心资源的掌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是大型一体化基地开发的绝对主力;地方能源国企则利用其深厚的区域根基,在分布式能源、矿区综合治理等细分市场展现出独特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一批专业的新能源设备商与技术服务商,凭借其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以解决方案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的角色深入产业链,为融合项目提供关键支撑。
那么,今后企业应如何改变思路,调整经营方向,让煤炭加新能源之路越走越宽呢?
王卫权建议,煤炭企业可以从单一的煤炭生产向多元化经营发展,从传统的煤炭生产企业向综合能源生产服务商转型。具体来讲,一是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在提供煤炭的同时,提供光伏风电清洁电力,矿井乏风余热利用、煤矿瓦斯氧化供热等清洁热力。二是实现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向产品+服务转变,在提供电、热、冷、气多样化产品的同时,提供节能,零碳园区建设运营等服务。三是利用煤电优势,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支撑,不断增加清洁能源比例,逐步降低煤炭用作燃料的比例。积极拓展绿电、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等与碳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的融合,助力煤炭从燃料向原料的转变。
据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电、矿井抽水蓄能、绿电制氢与煤化工耦合等关键技术逐步突破并走向商业化,将彻底改变现有能源生产模式,开创全新的零碳或低碳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