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煤炭科普的内涵和外延已极大拓展,深度融入复垦治理、生态修复、低碳发展、智能化开采、绿色矿山建设以及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之中。”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煤炭行业科普大会上,中国煤炭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刘峰指出,“加强煤炭科学普及,早已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答题,而是重塑行业形象、赢得社会理解与支持的必答题。”
作为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的重要活动,本次大会以“专业引领 科学传播——构筑煤炭行业科普新生态”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煤炭科技工作者、科普专家、院校师生以及相关企业代表260余人参加。
从零散活动迈向系统布局
在推动煤炭形象重塑的过程中,科普工作正由零散活动迈向系统布局。
截至目前,中国煤炭学会已形成“一刊一会、人员协同、工作联动”的工作机制。该学会依托24支科学传播专家团队、37名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和360名团队成员,初步实现行业全覆盖。
在品牌活动方面,中国煤炭学会先后举办了十余届“全国青少年煤炭科技夏令营”,深化青少年对煤炭科技的认知。
在数字化创新方面,中国煤炭学会推出“煤炭VR微体验”、精品短视频,推进科普场馆数字化建设;主办的全国煤炭行业职工安全生产知识网络竞赛吸引24万余人次参与,答题超230万次。
自2023年《太阳石》系列科普图书出版以来,中国煤炭学会已组织王国法院士团队走进20余所中小学、10余所高校,覆盖师生超3万人次,并联合出版了《班前班后讲安全》等实用读物。
位于河南焦作的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自2019年6月起,探索“红色教育+科普+研学+工业遗产”融合发展模式,于2023年成功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则构建科普教育体系: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6项,举办科普竞赛、创新能力大赛、安全教育活动等15项;依托网站和新媒体两个渠道传播科技文化;面向中小学生、大学生科技类社团、教师以及煤炭科技工作者三类群体开展定向培训。去年,该博物馆接待6万人次参观,今年有望突破10万人次。
会上,2名大学生的科普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山东科技大学学生马宏骥创作的科普视频《煤炭也有“身份证”?看这些特征“验明正身”》,用动画解析煤炭分类依据,将专业地质知识转化为通俗视觉语言;西安科技大学学生王佳乐则通过科普视频《从矿区到代码》,讲述如何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智能矿山,展现传统行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美。
刘峰表示,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中央主流媒体报道煤炭行业时,画面多为智能化综采设备在井下自动运行、远程控制中心实时监控等生产场景。这正是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成果的缩影。
将“技术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
“当前,煤炭工业正处于迈向科学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但在许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煤炭仍是‘傻大黑粗’的代名词。”刘峰表示,“这不仅影响公众认知,更严重制约了政策落地、人才引进、技术推广和社会支持。”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煤炭科普工作仍存在地理范围有限、形式单一等问题,多集中于产煤地区和行业内部,对非产煤区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吸引力不足,缺乏“现象级”爆款产品。
“即便是顶尖专家,若缺乏对煤炭行业真实情况的了解,也可能产生误解。”刘峰说,“我们的科普不仅要面向大众,也要向上延伸,走进科研院所、高校智库、政策制定部门,让更多人真正理解煤炭行业。”
“我们搞科普的人也得跟上形势,只有内容更实用生动,才能帮煤炭行业转型、让更多人了解能源发展。”中国煤炭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矿业大学文博中心主任、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馆长王传棨表示。
“科普要从‘技术术语’转向‘大众语言’,从‘单向灌输’走向‘沉浸体验’。”刘峰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耕科研,也要投身科普,用生动语言讲好现代煤炭故事。
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管理局局长王保才表示,目前,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年接待院校超300所,正推进老矿井地下博物馆改造,计划让观众直观了解地质构造、煤炭形成与开采过程,并延伸至清洁能源技术科普。
中国煤炭学会正在谋划构建“大科普”格局。刘峰呼吁,要树立“科普与创新同等重要”的理念,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
从今年起,中国煤炭学会每年9月将开展“煤炭行业全国科普月”专项行动,打造具有行业辨识度的科普品牌;全面落实“科研项目配套科普计划”,在重大项目立项时明确科普任务与经费,将科普成果纳入验收指标,并探索建立科普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