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钢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的钢材数量同比小幅增长2.3%,达2140万吨左右。尽管从量上来看,中国对东南亚各国的钢材出口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当地对中国钢材需求的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这一点从2018年中国对东南亚各国的钢材出口品类中可以看出端倪。
过去中国钢材出口“排头兵”,以棒线材为主的长材品种出口呈下滑趋势,而以冷轧卷、涂层板等为代表的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板带材出口呈现大幅增量的趋势。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线材275.3万吨,同比下降8.0%;进口型材106.6万吨,同比增长14.8%;进口棒材223.6万吨,同比下降23.9%;进口中厚板176万吨,同比下降2.3%;进口热轧卷441.8万吨,同比下降6.5%,进口冷轧卷143.9万吨,同比增长14.8%;进口涂层板507.1万吨,同比增长21.1%;进口焊管151万吨,同比增长14.0%。
东南亚市场的对外钢材需求“口味”变化,从2019年1月份东盟从中国钢材进口中也可得到印证。数据显示,2019年1月份,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的线材同比增长31.4%,达到25万吨;型材增长47%,达到11万吨;棒材增长10.2%,达到12.8万吨;中厚板增长19.2%,达到16.8万吨;热轧卷增长101.5%,达到39.7万吨;冷轧卷增长87.6%,达到13.5万吨;涂层板增长45%,达到46.2万吨;焊管增长16.8%,达到14.6万吨。从这组数据来看,尽管长材品种出口恢复增长,但是冷轧卷和涂层板依然是中国钢铁对东南亚地区增长最快的品种。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国钢铁企业而言,要想增强自己在东南亚市场的话语权,未来在钢材出口品种方面“变阵”势在必行。而在笔者(刘凡,下同)看来,东南亚市场的钢材进口需求结构之所以会调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该地区普通钢材生产的本土化速度明显加快,普通钢材市场饱和度逐渐增加,这种低端供给的自给化使得海外资源市场份额开始受到挤压。
在笔者看来,近些年来,东南亚地区各国钢铁产能明显扩大,尽管和中国、日本、韩国等国钢企相比,工艺上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当地钢厂已经开始逐步满足当地市场中低端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的自给化自然会导致对海外产品需求减少,进口呈现数据回调也成情理之中的事情。
相关数据显示,作为全世界钢材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过去3年时间里,东盟地区粗钢产量增加1100多万吨,其中2018年产量达到3100万吨。据预测,随着后续项目投产,未来两年内该地区钢铁产量有可能达到5000万吨。这其中,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成为东南亚地区产能扩张最快的国家。
就品种而言,在这些增量的产能中,螺纹钢和热轧卷板是主要品种。数据显示,2018年,东盟地区增加的产量多为长材,其中螺纹钢产量达到1800万吨~2000万吨,2020年~2021年新增产能将使该地区螺纹钢产量提高到2300万吨/年以上。热轧卷板方面,2018年东盟地区热卷产能超900万吨,2020年~2021年新增产能将使该地区热轧卷板产能扩大到1300万吨/年以上。这种当地产能的大幅扩张必然会导致当地普通钢材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化,由此带来的进口窗口变小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另外,东南亚各国的“钢需”增长动能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以汽车工业、造船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也为该地区的“钢需”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部分市场所需钢材就工艺水平而言,是属于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在短期内,当地钢企很难实现稳定供给,因此更多需要进口来保障当地制造企业的日常生产。也正是如此,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冷轧产品出口才会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当地中高端需求的释放自然会驱动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对此,中国钢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做出调整。
笔者以为,针对东南亚地区钢材需求“口味”的微调,中国钢企一方面要对这片市场、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在出口产品品种向高附加值的冷轧板、涂层板等品种倾斜,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占领中高端市场并巩固在这片领域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产能国际化合作,通过资本、设备、工艺等输出,在当地建立稳定的产品供给基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在东南亚市场的话语权。目前,在这一方面,日本、韩国等国的钢企已经有所布局,例如,浦项、新日铁住金、安赛乐米塔尔均参与其中,我们的钢企自然不能落后。
总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口都将是中国钢铁产业供需平衡的一个重要杠杆,对于东南亚这种占据中国钢材出口近乎半壁江山的市场,中国钢企一定要精耕细作,根据当地需求的波动及时调整出口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渐复杂的国际钢铁贸易形势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发布人:CCTD-周杰
中国煤炭市场网或与合作机构共同发布的全部内容及材料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未经中国煤炭市场网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上述产品、信息进行使用、复制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销售。
免责声明:网站刊登CCTD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CCTD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网站会员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网站会员做出的任何决策与CCTD无关, CCTD及其雇员不对使用网站信息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
![]()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官方微信公众号 |
![]()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官方微博 |
![]()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官方APP |
![]() 许传坤 软件部总经理 煤炭运销软件 |
![]() 许文辉 市场部副总经理 无人值守磅房系统 |
![]() 李小龙 市场部副总经理 煤焦钢市场分析 |
![]() 苗纳爵 市场部高级经理 港口煤炭市场分析 |
![]() 马丽娜 市场部高级经理 VIP会员服务 |
![]() 张鑫 智慧物流事业部 智慧物流产品 |
![]() |
copyright 2009 cct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20447号 | 京ICP证02044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26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