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能源会议上,多位院士表示,煤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在“减煤”同时迫切需要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降低排放和污染。
煤炭仍是能源供应基石“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煤炭资源获取的可靠性、低廉性,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石,"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战略方针和以煤炭为主体的一次能源格局不会改变,关键是加快促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说。
那么,如何让一块块黑乎乎的煤炭,变成清澈透明的航空燃油或化妆品添加剂,让现代煤化工实现煤炭的“华丽转身”?
这就需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而我国一直在不停探索当中。从煤炭产品质量、燃煤发电、煤化工、燃煤锅炉、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民用散煤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涉及煤炭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开展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工作,持续推进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据王显政介绍,我国现代煤化工已实现从示范到产业化发展。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气化(000968,股吧)、煤制乙二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取得突破。
王显政表示,一批企业实现由“卖炭翁”向“卖油翁”的转变。神华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长周期平稳运行;兖矿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山西阳煤40万吨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相继投入工业化生产。
数据显示,2016年年底,我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气产量分别达到200万吨、650万吨、160万吨和15亿立方米。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推动了煤炭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拓展了煤炭消费空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重点专项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
该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全面实施节能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领域的工艺、系统、装备、材料、平台的自主研发能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按照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污染控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余能回收利用、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7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呼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说:“我国正在压缩煤炭比例,然而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注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还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完全"去煤化"行不通,煤炭只要能清洁高效利用,就是清洁能源。”
数据显示,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储量的97%。与会多位院士认为,煤炭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而是实现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
“煤炭是"功臣",将来还要做很大贡献,同时必须认识到"减煤"是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说,一是要提高煤炭科学生产能力,增加效率和洁净度;二是加大散烧煤规划治理,用气、电、地热等来代替;三是保持工业燃煤尽量不再增长,提高电煤的高效利用;四是适度做一些高端煤化工。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认为,当前风能、太阳能加速发展,但主要位于西北部且属于间歇式能源,仍要以煤电作为主要调峰主体。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煤电发电效率,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