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家能源集团在北京发布《中国能源展望2025-2060》研究成果(下称“报告”)。来自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能源集团、中核集团、国家电网、华能集团、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参加发布会,聚焦能源行业“十五五”“十六五”发展态势开展交流研讨。
报告认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在未来十年保持刚性增长,2035年前后达71亿-72亿吨标煤,较当前还有约20%的增长空间。能源消费结构将长期保持绿色低碳化转型,从当前以煤炭为主时代逐步转入多元化发展时代,随着风、光、水、核等产业快速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到2035年将提升至35%左右,远期来看到2060年将达到80%左右。
煤炭消费短期内受火电、化工行业需求增长的牵引,仍将高位爬坡,预计“十五五”前中期进入49.5亿-51亿吨的峰值平台期,2035年前仍维持在46亿吨以上高位水平。未来,煤炭消费达峰后,随着部分老旧矿区陆续退役,国内煤炭产能也将逐步收缩,预计未来二十年内煤炭整体供需仍将保持基本平衡。石油消费现阶段总体处于7.3亿-7.5亿吨的峰值平台期,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加速替代以及石油化工行业逐渐趋于饱和,预计到2030年降至7亿吨左右。天然气将在能源系统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过渡性作用,增长空间较大,预计2035年前后进入5900亿-6000亿立方米的峰值平台期。
报告认为,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在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牵引和终端用能电气化替代持续推进的双重驱动下长期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十五五”“十六五”时期年均增速分别约4.5%、2.9%,到2030年、2035年分别达到13.3万亿、15.3万亿千瓦时,整体于2050-2060年达峰,峰值区间17.8万亿-18.1万亿千瓦时。
报告认为,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将于2030年前达峰,峰值区间114亿-116亿吨,“十六五”时期稳中有降,将以相对较低的单位GDP碳排放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预计到2035年单位GDP碳排放将较2020年降低45%以上,中国将走出一条能源集约化、低碳化的中国式现代化能源之路。远期,通过化石能源减量替代+规模化发展CCUS工程+林地碳汇三管齐下,我国可成功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
报告认为,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逐步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报告认为,我国一次能源总体自给率将在当前80%左右较高水平的基础上稳步提升,2045年前后超过90%,实现高度能源独立。非化石能源将逐渐扛起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重任,近中期成为贡献能源增量的绝对主力,远期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存量替代。
开展能源发展大势研究是国家能源集团一项长期科研任务,《中国能源展望2025-2060》是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牵头联合集团内外部单位打造的年度旗舰产品。研究立足于国内外最新政治经济形势与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面向现代化强国目标与“双碳”目标,依托自主开发构建的“基于现实产业物理模拟和超结构优化计算的中国能源系统预测优化模型(CESFOM)”,科学研判我国能源发展大势,系统阐述能源电力供需平衡格局,量化推演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并深入剖析煤炭、油气、煤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氢能、储能、CCUS等能源产业及“沙戈荒”大基地、虚拟电厂、低碳园区等能源新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可为能源管理部门、能源研究机构、能源企业以及广大能源行业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对于凝聚行业共识、增进行业交流、形成协同合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会议期间,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发展专委会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分别围绕我国能源总体发展态势、能源战新产业及新模式发展趋势、电力市场发展趋势等相关主题作学术汇报。与会专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围绕能源总体供需平衡以及煤炭、油气、煤电、新能源发电、核电、储能、氢能、CCUS等具体产业,对能源行业“十五五”“十六五”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