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4088米,可满载324节车厢、2.59万吨煤炭,约等于648辆40吨级卡车的运输总量,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3万吨级重载列车宛如一条“巨龙”,行驶在朔黄铁路最大坡度线路上,首尾高差约49米,姿态稳稳当当。
今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公司持续完善按图运营工作机制,高效合理匹配运输资源,全力保障能源保供平稳高效有序。截至9月11日,朔黄铁路年累计完成煤炭运输量23979.6万吨。
这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运输能力提升、运输方式变革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运输体系实现结构性变革,煤炭资源全国配置能力显著提升,煤炭运输方式锚定智能绿色加速转型。
战略通道效能全面释放
“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生产进一步向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聚集。2024年,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原煤产量合计达39亿吨,占全国的81.6%,比2020年提高3.4个百分点。然而,我国煤炭主消费地在东南沿海一带。煤炭跨区域运输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
目前,我国已建成“七纵五横”煤炭铁路运输干线和相关配套系统,煤炭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建成以北方七港为主的煤炭下水港口和南方接卸港口,煤炭吞吐能力满足下水煤转运需要。
“十四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公转铁”,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由2020年的23.6亿吨增长到2024年的28.2亿吨,煤炭运输通道效能全面释放,区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5煤炭行业物资装备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蓝皮书》指出,2024年,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达28.2亿吨,同比增加5600万吨。其中,大秦线作为我国西煤东运的重要动脉,2024年煤炭运输量达3.9亿吨。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5.7亿吨,同比增长11.1%,其中电煤11亿吨,同比增长17%。9月30日,全国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6548万吨,同比增加3566万吨。
今年10月13日,满载108箱3500吨新疆煤炭的87912次列车从兰新铁路烟墩站众惠泰达铁路专用线驶出,经太中银铁路杨桥畔站,终到浩吉铁路靖边北站汇力能源集运站,标志着“兰新—太中银—浩吉”新疆煤炭外运铁路运输新通道成功开辟。
这是新疆煤炭外运通道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期间,新疆煤炭年产量从2021年的3.21亿吨增长到2024年的5.4亿吨,成为我国煤炭生产的新高地。
铁路是新疆煤炭外运的主力。新疆铁路煤炭运输主要有兰新铁路、临哈铁路、格库铁路“一主两辅”三通道。
“十四五”期间,新疆推进煤炭铁路外运通道持续扩能。
2022年11月,历时近2年的乌将铁路双线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双线开通后,乌将铁路日装车数量从每天20多对增加到80对以上,成为保障新疆煤炭供应和新疆煤炭外运的主通道。
2024年1月,全长429.9公里的将淖铁路开通运行,贯通准东和哈密两大煤炭基地,打通了新疆煤炭外运北部通道。
2024年8月,格库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新疆段)完工,格库铁路(新疆段)每年货物输送能力提升至3357万吨,较改造前增幅达110%。至此,新疆煤炭外运南部通道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4年,新疆铁路煤炭外运量达9061万吨,同比增长50.2%。今年1月至9月,新疆煤炭铁路外运量达7028.86万吨,同比增长7.8%。
汽车在新疆煤炭运输中发挥着重要补充作用。
淖柳公路是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广汇集团)投资建设的矿用公路,也是我国首条投入运营的新疆煤炭东运公路专线。通过该专线,广汇集团将淖毛湖矿区的煤炭通过汽车运出新疆,不仅缩短了运距,还有效缓解了煤炭铁路运输旺季带来的供需矛盾。
“十四五”以来,新疆煤炭外运量从2021年的4387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1.4亿吨。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政策,大力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完善铁路集运站布局,加快建设运煤通道集疏运体系,充分释放重载铁路大通道能力。
2022年7月,浩吉铁路大保当站建成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首个站区生产集控中心,将榆神、榆化、保当物流、秦峰、清水5条专用线行车指挥权回收大保当站接管,有效解决5条路企直通专用线由不同运维单位管理,车站值班员远程协调信息不对等、作业环节衔接不紧密的“梗阻”问题。
今年5月7日,京能集团所属昊华能源西部能源公司红庆梁煤矿铁路专用线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铁路规划的重点工程,计划于2027年5月建成,正线全长8.869公里,接轨包神铁路公司塔韩线李家站。该项目规划近期年运量400万吨、远期年运量600万吨。
今年6月6日,中国中铁旗下中铁四局八分公司朔黄运输分处联合新朔铁路公司在新朔铁路成功开行2万吨级长交路列车。至此,新朔铁路成为继大秦、朔黄铁路之后,国内第三条具备2万吨级重载运输能力的铁路线。
随着集疏运能力提升,我国北煤南运最长战略通道效能进一步释放。
截至今年8月,浩吉铁路累计发运货物列车突破8万列。“十四五”期间,浩吉铁路总货运量超4亿吨,实现“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炭至华中地区“点对点”直达,平均缩短运输时间约25天,实现北煤南运产销地两日内直达,显著提升“两湖一江”能源保障能力。
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今年9月4日,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煤蒙陕能源销售有限公司、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中煤大海则煤矿“矿—路—港”联合体物流总包项目落地运行。
这是全国首个“矿—路—港”联合体物流总包项目,将为陕北煤炭外运开辟协同高效、成本可控、时效稳定的物流新通道。在前端集运环节,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承接87公里汽运短驳任务,实现煤炭从中煤大海则煤矿井口到榆林象道物流有限公司专用线的“门到线”无缝接驳。在中端质控环节,该项目依托榆林象道物流有限公司专用线提供“仓储暂存+精准计量+抑尘防冻+专业化装车”一体化服务,既保证煤炭运输品质,又大幅压缩站内作业时间。在后端干线运输环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统筹曹家伙场站运力资源,通过“整车直达”,将煤炭高效运送至日照港、曹妃甸港两大枢纽港口。
在《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指引下,“十四五”期间,煤炭企业积极行动,探索形成陆港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进一步提升煤炭物流效率。
2022年11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名单,“山西焦煤集团优化调整运输结构 打造智能绿色能源物流体系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选。这是全国首家由大型煤炭生产销售企业牵头,大力实施运输结构调整和煤炭大宗物资“散改集”,推进全链路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的多式联运示范项目。
目前,山西焦煤集团已开通“依托南同蒲线+瓦日线+近海海运”“依托北同蒲线+大秦线+京津冀港口+近海海运”“依托瓦日线+近海海运+江海联运”“依托侯月线等+公铁水联运直达”4条多式联运示范路线,打造了“绿色短驳+储配煤基地+铁路专用线+铁路干线+海运+内河航运”的能源物流体系,为用户提供“门到门”的煤炭配送服务。
2023年,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煤炭销售中心推出“整船运输、分舱装运、一船两煤种”的港口交货新模式,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航运资源。
目前,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煤炭销售中心联合用户、物流企业及港口,开辟了长途铁路运输、铁水联运、铁水汽联运、汽水联运等通道,打造了以铁路为基础、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煤炭运输网络,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布局。
同时,煤炭企业依托周边港口,加强现代综合性物流枢纽建设,助力煤炭高效率流转。
今年4月11日,一艘满载44个集装箱的货轮缓缓驶离兖矿泰安港物流园码头泊位。这标志着该港口集装箱航运业务正式开通,填补了京杭大运河北端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空白,加速了适箱大宗货物“散改集”进程,为区域物流体系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最大的煤炭储备基地,兖矿泰安港物流园静态储煤能力达200万吨,年货运吞吐能力3200万吨。目前,兖矿泰安港码头作业区建有5个2000吨级泊位、3台每小时2000吨装船能力的轨道式装船机和2台门座式起重机,可满足2000吨级以上船舶接卸需求。
开通集装箱航运业务后,兖矿泰安港形成了公路、铁路、港航、园区、平台“五位一体”多式联运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公铁水枢纽功能,物流效率与供应链协同能力显著提升。
河南焦作煤业集团演马庄矿利用关闭矿井闲置资产建设运营了中原(豫北)大宗物资综合物流枢纽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规划新建5条铁路专用线、3座物料大棚、1个集装箱站场及配套设备,形成900万吨/年的铁路货物运输吞吐能力,可满足周边地区煤炭、建材等工业企业大宗物资装卸、存储、运输等需求。
锚定绿色智能加速转型
“十四五”期间,煤炭运输向绿色智能加速转型。“公转铁”、多式联运是煤炭运输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煤炭运输在升级改造牵引动能、完善管道运输方式、搭建数字化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今年9月22日,国内首个多所能量互联互通的“网—源—储—车”协同供能系统示范工程在国家能源集团包神铁路集团建成投运。该示范工程并行采用传统电网与光伏发电为铁路牵引机车供能,是煤炭运输绿色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
包神铁路升级改造了6座牵引变电所和1座分区所,建设了最大6.02兆瓦新能源、4兆瓦时储能接入的303公里“网—源—储—车”协同供能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实施后,预计每年可提供740万千瓦时的“零碳”绿色电能、节约标准煤约22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800吨。
在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地下深处,一条727公里的“钢铁巨龙”正以每日3万吨的输送量,将煤炭化作流动的“黑色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用户端。这是由陕煤集团建设的世界最长、我国唯一的长距离输煤管道——神渭输煤管道。它以全地下管道运输方式颠覆了“煤炭靠车拉、铁路运”的传统模式。
神渭输煤管道于2012年7月开工建设,2019年10月底全线贯通,2021年底具备试生产条件。2022年,该项目通过高负荷、长周期性能考核验收,全年输送原煤500万吨。2024年,该项目输送原煤突破1000万吨,首次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并实现扭亏为盈。
2022年5月14日,山西焦煤集团煤焦销售物流公司首批氢能源运输车将煤炭运送至国能榆次热电有限公司,同时赴榆次修文站完成铁路短倒任务。由此,山西焦煤集团开创了公路与“公转铁”短倒同步启动氢能源煤炭运输业务的新局面。截至2024年,山西焦煤集团物流运输中,满足国六排放标准车、新能源车货运量占比达60%,500公里以上煤炭运输铁路货运量占比达95%以上。
2024年9月10日,我国首批6辆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重载铁路货车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在重载铁路移动装备新材料制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促进重载铁路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据介绍,该型铁路货车每辆自重仅18吨、载重82吨,容积94.3立方米,为国内同轴重铁路货车最高水平。该型铁路货车由国家能源集团铁路装备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和中车齐车公司联合研制,首次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并集成创新多项现代信息技术,轻量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已在10条煤炭短倒运输线推广使用氢能重卡200余辆,累计行驶里程约500万公里。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煤炭运输更加智能高效。
今年5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数智朔黄”数据赋能平台正式发布。依托“数智朔黄”数据赋能平台,2024年,朔黄铁路运输周计划兑现率在98%以上、天窗容积率提高20%以上,年运量突破3.71亿吨,创历史新高;运维废旧物资处置时长由60天缩短至30天,招标采购周期平均缩短18.5天,减少大中修投资3.5亿元,在节约25%投资的同时,轨道质量达到历史最佳状态。
陕煤运销集团秦岭数字公司打造的秦岭云商平台,应用数字技术,统筹人、车、货、场、路资源,打破矿业公司、货主、承运商和货车司机之间的信息壁垒,将传统的“坑口卖煤”转变为入厂交付,打造了煤炭统一调配、运力科学调度、运行全面监管、车货高效匹配、运行安全可靠的物流保障体系,推动煤炭放心采购、安心托运。
图片陕煤运销集团“公转铁”自产煤发运现场
作为山东省煤炭应急储备基地首个智慧园区平台,2024年,山东济宁梁山港加快智慧平台建设,建成统一的调度指挥中枢,铁路六大系统顺利完工,煤炭装船机实现无人值守常态化运行。2024年,梁山港实现集疏港量3202.93万吨,集装箱量达13.43万标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