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四五”规划即将画上圆满句号,云中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奋斗的印记,每一项成就都见证着转型步伐的铿锵。
今天,本报特开设“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专栏,与读者一同回望耕耘之路、细数收获之实、凝聚奋进之力。通过系列报道,以鲜活的故事、翔实的数据、深度的解读,全面展现“十四五”时期大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梳理可借鉴的经验启示,进一步汇聚起奋进“十五五”、创造古都大同更加美好明天的磅礴力量。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历史节点回望,大同,这座底蕴深厚的能源之城,能源产业的画卷笔墨酣畅,新意奔涌。
原煤年产量持续稳定在1.5亿吨以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6%,“十四五”以来累计电力外送京津冀超500亿千瓦时,清洁取暖“煤改电”惠及28万余户……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上,既有煤炭这一“压舱石”的厚重底色——智能化开采、清洁化利用,筑牢能源安全之基;更有新能源跃动的亮色——装机占比过半,风光储协同并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破立之间,气象万千。今日之大同,能源产业已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形成了多能互补、逐绿前行的新格局,它稳稳端住了能源“饭碗”,点亮了产业转型希望,更照亮了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一个更安全、更绿色、更惠民的新型能源体系,从宏伟蓝图加速变为生动现实。
从“能源粮仓”到“绿色引擎”:奏响保供转型双重奏
在中煤大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调度室,巨幅智能大屏实时展示着井下作业全景。安全员轻点鼠标,500米深处的生产状况和设备运行状态一览无余。这正是煤矿智能化建设带来的深刻变革,推动煤炭生产迈向“减人不减产,增效更安全”的新阶段。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大同始终牢记保供使命。“十四五”以来,我市原煤年产量持续稳定在1.5亿吨以上,前4年累计生产原煤6.4亿吨,其中以长协价保供电煤4.3亿吨,占全省保供煤总量的17%,这些源源不断的“工业粮食”,为国家能源安全注入稳定能量。
但大同的贡献,早已超越单一的能源输出,跃升为一场关于绿色发展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实践。
在国电电力湖东电厂,两座高达210米的巨型间冷塔巍然矗立,工人们在办公楼、汽机房、锅炉房等多个关键区域紧张施工。该项目通过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一次再热间接空冷燃煤机组,替代大同第二发电厂6台20万千瓦小机组,实现煤电清洁高效利用的重大升级。与此同时,晋北能源同热三期2×100万千瓦煤电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深度融合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发展路径,通过煤电灵活性改造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约92亿千瓦时,可以带动周边形成约100亿元的循环经济。
这些重大项目与全市煤矿智能化建设相得益彰。目前大同已建成14座智能化煤矿,先进产能占比稳定在85%以上,较“十三五”末提升15个百分点。7座煤矿实施小煤柱无煤柱开采,增采煤量550万吨,绿色开采工艺实现广泛推广。9家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施“三改联动”机组容量1459万千瓦,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在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一排排光伏板追光逐日,将曾经的“生态伤疤”变成了孕育绿色的“沃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电100亿千瓦时左右。云中大地上,一座座银白色的风力发电机迎风飞旋,将风能转换成源源不断的电流。这片曾以“煤都”闻名的大地,正被光伏矩阵和旋转的风机重新定义。目前,我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占比超过56%,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这场传统能源升级与新能源壮大并举的深刻变革,因为外送“动脉”的打通而动能澎湃。大怀线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将让大同作为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基地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从“燃料”到“材料”:新质生产力激活产业新动能
从驱动火电厂的“燃料”,蝶变为净化水、气的环保“材料”,煤炭,正在大同上演一场精彩的“变形记”。
这一转变的生动实践位于左云县。优质原料煤经过精深加工后,变身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煤基活性炭。“我们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煤基活性炭生产企业,拥有世界单体最大的直立炉,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更远销欧美等地,在行业内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大同鹊盛活性炭有限公司负责人言语中透露出满满的信心。我市正推动煤炭由燃料向高端材料转型,目前,煤制活性炭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并以左云鹊盛活性炭为龙头,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煤基活性炭生产基地。
不仅“由黑变巧”,更在“吃干榨净”。在云冈区,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千万吨煤矸石综合利用基地正在建设中。该项目旨在将昔日堆积如山的煤矿固体废弃物,转化为高岭土、陶粒制品、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煤矸石固废阶梯化、高质化、多元化综合利用。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吸引了一批头部企业落子布局。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海博思创……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为大同带来了从光伏组件、储能电池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催生了“链”上开花:山西省首辆底部换电重卡在这里成功下线,商用车换电生态初具雏形;中鑫电联10万千瓦和国网时代15万千瓦两个独立储能项目于2023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并投入商业化运营,填补了省内空白;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推进,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等多种储能类型体系加快构建。
更令人惊喜的是“算电协同”带来的化学反应。凭借富集的综合能源、稳定的电力供应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大同精准卡位数据中心产业黄金赛道。当前,大同城市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前三,能源优势正切实转化为角逐数字经济、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胜势。
从“用上能”到“用好能”:能源惠民绘就幸福底色
能源发展的温度,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衡量。
在大同广袤的乡村,能源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云州区倍加造镇西骆驼坊村,村民王胜家屋顶上那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正在汲取“能量”,将缕缕阳光转化为每月到账的稳定收入。在灵丘县黄崖尖风电场,巨型叶片迎风起舞,将风能转化成电能,更通过电热转化设备电蓄热锅炉将电能转换为热能,为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存孝社区3000多户居民和商业用户送去冬日温暖。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扎实推进,让“沉睡”的风光资源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十四五”以来,我市扎实推进乡村风电光伏建设,推进驭风行动风电项目16个,总装机规模达65.15万千瓦;扶贫光伏总装机规模达34.5万千瓦;户用屋顶光伏达50万千瓦。与此同时,累计投资40亿元、1500多项农网工程,让农村电网彻底“旧貌换新颜”,户均配变容量由2020年的1.97千伏安提高至2.8千伏安,为农村生活升级和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便民服务的春风,也吹进了城乡用电的每一个角落。国网大同供电公司营业厅里,小微企业主李女士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160千瓦用电报装,“一次都不用跑,审批全免,连安装费用都省了,‘三零三省’服务真是贴心又实惠!”李女士的获得感,正是大同市“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的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为用户减免办电费用近6000万元。清洁取暖“煤改电”让28万余户居民告别了“烧煤取暖”的历史,屋暖天更蓝,年减少原煤消耗量约70万吨。600余座充电站、5000余台充电桩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织就了一张便捷高效的绿色出行网,让新能源车主告别“里程焦虑”。2023年,全市实现公共充电桩县区、乡镇全覆盖。电动重卡充换电体系也在加快构建,预计2025年底建成充换电站35座,届时将初步实现重点运力场景和交通节点全覆盖,为绿色运输注入新动力。
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回望过去五年,大同能源产业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单一支柱到多元驱动的深刻变革。一条结构更优、保障更稳、动力更绿、效益更佳的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面向未来,这座正在崛起的能源之城,必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伟大征程中,贡献更多“大同力量”,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