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12亿吨的需求量、9600亿元的交易额,却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价格不断上涨!即使你是买方市场,全球进口第一,也丝毫没有话语权......想必大家也猜出来了,就是中国进口铁矿石贸易。
这种状况即将改变,也必须改变!
当国人还沉浸在国庆假日的喜悦氛围中,一条炸裂的消息,引起整个大宗商品市场的大幅震荡。2025年9月末,一则“中国暂停采购必和必拓美元计价铁矿石”的消息出炉,瞬间让全球矿业市场掀起惊涛骇浪。必和必拓股价盘中下跌4.3%,创2025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新加坡铁矿石掉期主力合约报104美金,较节前上涨1.3%。这场始于2025年8月的谈判僵局最终被打破,演变为中国争夺铁矿石定价权的关键一步。
必和必拓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买家,澳大利亚方面认为中国离不开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很多贸易商更是没想到,需求稳定且旺盛,中国敢于“亮剑”停购。一直以来,必和必拓铁矿石都是国内钢铁企业的首选,但“暂停”这一动作,终于解锁了常年束缚中国铁矿石大宗交易的枷锁,这看似是对一种大宗商品的交易“破局”,其深远意义远不止于此。
谈判僵局:从价格争议到结算货币博弈
中矿与BHP的谈判博弈早在今年8月就已初见端倪。中方提出两项核心诉求:更贴近市场的长协价格和人民币结算,却均未获BHP认可。随着谈判陷入僵局,9月19日中方要求国内钢厂减少采购BHP的旗舰产品金布巴粉;9月30日限制措施升级为全面暂停采购BHP所有美元计价铁矿石,包括已在途船货。这一决策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代表中国钢铁行业的统一行动,意在扭转国际铁矿石巨头"分而治之"的谈判策略。
铁矿石价格“垄断”,给中国钢铁工业造成巨大损失
自2016年以来,中国每年进口铁矿石都在10亿吨以上,对铁矿石需求巨大。过去十年(2015-2024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0亿吨,累计进口金额7.2万亿元,平均进口单价655元/吨。由于国内铁矿石产量不高且品位较低,海外进口铁矿石成为钢铁企业的首选。因而成为全球最大铁矿石消费国,总量约占全球海运铁矿石进口的75%。
必和必拓是世界三大矿产巨头之一,2024年必和必拓铁矿石总产量2.896亿吨,其中86%销往中国,相当于2.49亿吨的销量依赖这个中国这个单一市场。依仗“店大欺客”的“霸权”思维,必和必拓一直享受着中国钢铁行业带来的巨大红利,在高企的铁矿石价格面前,钢铁企业艰难经营、生存环境恶化。数据显示,2003年-2008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疯涨337.5%,中国钢企为此多支付了7000多亿人民币。2021年铁矿石进口均价飙升至179.1美元/吨,仅铁矿石业务就给必和必拓贡献了173亿美元净利润,仅靠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必和必拓赚的盆满钵满。反观中国钢铁行业,2024年全行业利润不足700亿元,对比必和必拓上半年102亿美元的净利润,真是天壤之别!说是“几十万钢铁工人给外国矿商打工”也绝不为过。
憋气!吃亏!窝火!中国钢铁工业难道让自己“套死”在必和必拓一家?铁矿石不是稀土、不是黄金白银,远没有到严重“稀缺”的程度、远没有到非你不买的地步!当然,中国企业并没有“出格”,只是依照市场规律运行、探索一条靠人民币结算的新途径。
铁矿石进口,新渠道已经布局
也许还有人担心,中国需求这么大,有可替代的资源吗?“暂停”会不会造成铁矿石价格再度高涨?中国钢铁业的“底气”来自哪里?其实,这都是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才作出的判断。我国在西非的西芒杜铁矿项目已经接近投产,未来计划产量1.2亿吨,加上国内增产和其他海外项目,比如钱凯港开通如果能打通玻利维亚铁矿石运输通道,未来会新增2亿吨铁矿石进口量。中国企业总体上减少从全球三家巨头铁矿石厂家的进口量、摆脱高价交易势在必行。
这次中国要求推进人民币结算,尽管还在谈判之中,但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选择。要知道,以美元结算,中国面临着“汇率风险”和“制裁风险”的双重压力,仅2024年中国在铁矿石交易的汇率损失高达86亿美元。铁矿石贸易每年吞噬中国钢铁业10%的利润,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中国正在逐步推动和掌握大宗商品交易的定价权,要求以人民币计价,逐步抛弃美元计价体系,这是金融主权安全与利益的综合考量。中国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近年来进口额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仅2024年,中国大宗商品进口交易额按美元计为258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所以破除美元霸权不是喊喊口号,要落实到具体的贸易环节;而大宗商品贸易是最为快捷和便利的通道。试想,将来是不是可以建立中国铁矿石到岸价人民币指数体系?
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作为全球煤炭进口第一大国,煤炭价格和人民币结算的想象空间是不是也十分巨大?2024年中国煤炭进口5.4亿吨、进口额3717亿元,2025年前8个月中国进口煤炭3.0亿吨、进口总额约为223亿美元。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国际大宗贸易的大幅提升,中国的商品进口定价权和话语权也在逐步加强,或许铁矿石进口只是试水,今后会有更多的大宗商品出现人民币价格和中国指数。(作者:若欣、书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