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  2024-03-29 05:56 星期五
锟叫癸拷煤炭锟叫筹拷锟斤拷

气候危机下中国的抉择 低碳经济与碳排放税

<script>document.oncontextmenu=new Function("event.returnValue=false;");document.oncontextmenu=new Function("event.returnValue=false;");document.onselectstart=new Function("event.returnValue=false;");</script>2009年,气候危机正逐步取代金融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走出金融危机海啸阴影的中国经济,面临着气候危机浪潮下的抉择。 

    时不我待,随着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第15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日期的召开,国内谋划十多年的环境税,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稍前,全国人大8月27日通过关于积极应对气候的决议,在紧锣密鼓声中酝酿了十多年的环境税据传五年内,要以碳排放税为口开征。

    中国在2006年超过 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24%;2009年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做为世界最大的 煤炭消耗 国和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已引起全球的关注:资料显示,1994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2004年增加到50.7亿吨左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上述污染气体的总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4%以上。早在2005年,有关部门监测的523个城市中,1/3以上空气质量低于二级标准,1/5的城市居民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腐蚀。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有6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硫超世卫标准的环境中,有10亿人生活在总悬浮颗粒物超世卫标准的环境中。

    在过去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气候变化造成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农业减产。而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最大的沙漠湖因为气候变化将在几十年内消失。乞力马扎罗雪山将在二十年后无雪。素有全球“冰箱”之称的北极温度目前处两千多年以来最高,英国科考团称:十年后,北极夏季将无海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到2030年,北极的冰将消失,融化的永冻层释放出一种比碳强大20倍以上的温室气体-甲烷,进而造成全球海平面的升高,威胁到我们生存的根基-地球。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警告:由于碳等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让欧洲人口的流动发生逆转,潜在的移民潮可能从炎热地区向英国、爱尔兰及北欧等较冷地区移动,而南欧地区则可能出现沙漠化。据国际环境法律与发展基金会预测;至2050年,全球将有约2-10亿气候难民(因气候变化而失去家园的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称,留给人类解决碳等排放污染的时间只有4年。所以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被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碳及温室气体等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及环境的污染,已昭然若揭。环境污染、能源供应紧张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胡锦涛主席在出席匹兹堡世界气候峰会上指出:世界期待着我们就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气候变化问题作出抉择。在环境、能源瓶颈的制约下,逐步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中国经济,面临着气候危机下新的选择。

    飓风始于青萍之末。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全球气候危机大背景下,全球各国都着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而以引领时代潮流为高屋见瓴的奥巴马审时多势,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国策。

    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说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民,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世界。金融危机源自美国暴发后,美国政府负债累累,美国经济汲汲可危,美元地位江河日下。奥巴马深谙此道,力挽狂澜,改小布什以武力强势推行石油美元之辙,顺应世界潮流,提倡低碳经济回归自然环保(凭此转变获诺贝尔奖),重构美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力求和平地将美元从黄金美元、石油美元向低碳美元过渡,恢复美元全球经济的核心领导地位,维持其带来的巨大利益。为此,奥巴马不惜舍弃G8的平台,重构G20平台,以恢复国际经济平衡为号召,要求全球主要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在低碳和气候交易上作出贡献,从而实现美国出技术、他国出资金,利润向美国转移的新的全球贸易格局。

    有人提出,“低碳经济”是西方国家限制中国的发展空间的陷阱。笔者以为,低碳经济是针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气候变暖的一种经济形态。与低碳经济有关联的两个词是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不过,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模式,它包容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相比之下,低碳经济则顺应世界潮流,突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重点,有利于中国抓住战略机遇,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走绿色环保之路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同时更能体现我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环保立场。克服环境污染及能源紧张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

    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手段。欧美顺势而为,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大的外交政策,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施压者出现;美国调整了布什政府的原有政策,声称要成为领导清洁能源发展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则既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又必将增加能源消费,承受着很大压力;英国、日本、马尔代夫及北欧等岛屿或临海国家担心海平面上涨,导致从疆土消失或缩小(中国上海等城市也面临同样问题),呼吁制定更为严格的减排目标。

    3月17日,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国会讲话中提到,“能源新政”会抬高美国企业的成本,如果其他国家企业没有增加碳排放成本,那么美国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此美国政府应对那些外国企业产品加征碳关税。

   6月26日晚,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奥巴马的“能源新政”自此发端。其中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据7月6日法国媒体报道,目前法国正在酝酿开征碳税,主要对那些不管在生产、运输,还是在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另据报道, 加拿大 等国的相关政策也将纷至沓来。随着哥本哈根会议日期渐近,麻烦缠身的中国航空业首当其冲。如果会议不能达成有效的全球统一解决方案,航空业将有可能为欧盟制定的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实施支付高达24亿欧元的环保税费(针对33家中国企业)。

   对此,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联合国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只要起草得当,理论上这样的税收符合WTO法律。虽然我国可以通过WTO进行相关方面的诉讼,但以笔者曾参与有关方面的工作经历分析:通过WTO法律程序得到裁决结果是一个费时费力费钱的过程,等走完几年之久的申诉程序,报复性关税或保特保措施早已实施了(如美针对中国轮胎已开施的保障性措施,以及之前美国商务部裁定实施的,对从中国进口的总金额超过26亿美元油管加征10.9%至30.69%不等的关税等,更何况裁决结果未必对我方有利,如:汽车零部件案WTO裁中国败诉)。

    所以笔者以为;国内征收碳排放税乃大势所趋,理由如下:

    一、“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潮流。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低碳经济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如欧洲各国正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低碳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在未来10年,将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计划用3年使新能源产量增加一倍。发展低碳经济走环保之路,绝非美国和欧洲的专利,全球各国都在纷纷效仿。日本到2012年将新能源 发电 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加到25%。巴西目前在生物燃料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也在积极努力投资风能和太阳能,扩大绿化范围。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宣布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总规模已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也明确提出下一阶段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国之所以如此热衷开拓低碳经济,一方面是为了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本国经济尽快走出低迷;另一方面,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企,也使得各国急需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走新能源之路。

   美国今年已有希拉里、盖特纳、朱棣文和骆家辉等多位官员到访中国,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方面的合作。前不久在华盛顿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拟就了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9月,包括英国内阁首席大臣曼德尔森、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阿什顿以及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等欧洲高官和知名人士相继到访中国。他们不约而同的一个话题,就是寻求低碳经济方面的合作。

    而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减排的艰巨性。资料表明, 煤炭消费 占中国能耗总量的约69%,而其产生的碳排放量则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80%以上。由煤炭为主要因素产生的碳排放污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减排成了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问题。而对碳排放征税,无疑是减小排放最直接的手段。
胡锦涛主席在9月21-25日在美国纽约匹兹堡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而G20峰会的重要决议之一:即各成员国同意逐步取消对化石燃料的财政补贴,以完成向21世纪新能源经济的转型。彰显全球及中国政府的立场及今后政策实施的走向。征收碳排放税等环境税进而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促进环保,将成为世界潮流而不可逆转。 

    二、征收碳关税是国际通行作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根据WTO规则分析:WTO相关条款明确规定,任一缔约国的政府措施,应对来自其他缔约国的输入货品给予与本国产品相同的待遇即国民待遇。

  不过,也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关贸总协定(GATT)第20条规定,任何国家为“公共秩序”或重要合法政策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可背离GATT/WTO的基本规范。这为“绿色保护主义”开了一扇门。WTO已经认定,碳关税是符合WTO原则的,因为这是关于碳(污染物),而不是其它的生产要素、货品。碳或资源税(含碳税)侧重于节能减排环保,利大于弊,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国际通行做法。目前情况下,我们不征欧美也要征。

    针对欧美的贸保主义泛滥,首先要追溯其历史及法理根源。国际贸易数百年的历史中,每逢经济低迷期,欧洲频频祭起贸保主义大旗。美国也西施效颦,后来居上。11月9日,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表示,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轮胎征收关税是为了执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协议规定。

    稍前,欧盟代表在回答中国《21世纪》的记者提问时表示:最近中国对美国所采取的贸易措施有一些忧虑,但是美国的措施并不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而且也并不能就此认为美国就是唯一使用保护主义措施的国家。比如在农业领域,出于近期非常困难的国内形势,欧盟就采取了对乳制品给予出口补贴的手段(从历史看;是其一贯作法)。但是这并没有违背我们在世贸组织的责任。也许中国可以抱怨,但是并不能认定这些是“非法”的贸易保护主义。所以这不是批评美国的理由。采取反倾销手段,出口补贴手段并没有违背WTO规则,所以不能把这些行为归类到“保护主义”。

    但双重征税是违反WTO协议的,国内开征了碳税或资源税(含碳税),美欧就失去了征收中国碳税的合理性和法理基础,再征中国碳税,就违反WTO的基本原则。我们征碳税或资源税(指明资源税中含碳排放税),基于合情、合理,合法,应该是最佳的应对方式。

    中国不含碳成本,欧美要在关税上把它加上。如果我们开征了碳税,并明确规定,这笔款项补贴国内相关企业,用于碳减排。客观上说,相比美国、欧洲施行碳税或碳限额的国家,他们的成本也增加了,我们的相对成本并没有提高。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所有出口产品,均与能源关联,如产品(含化工及煤炭等)成本含 电力 ,而电离不开煤。所以碳税与石化、煤炭息息相关。与其欧美针对中国产品开征碳关税,补贴欧美企业,不如我们自己先征碳排放税或资源税(含碳税),所得税收返还补贴国内相关企业,以达到促进内需,调整结构,走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有备无患,轮胎行业在美开征特保关税后酝酿集体提价未免为时已晚)。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3月17日向国会众议院科技委员会表示,如果其他国家没有为碳排放付费,美国一旦开始限制碳排放,就应考虑向这些国家征收“边界调节税”。因为此税种中包括对外国“高碳产品”产品征收关税的可能性,这也被称为“碳关税”(Carbon Tariffs)。而在不久前结束的联合国气候谈判的波恩会议上,美国代表再次提出了“碳关税”问题。

  去年,我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0.6%,约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5386.6亿美元的31.5%——而这恰恰是“碳关税”剑锋所指的“高碳产品”。中国出口到美国的 钢铁 制品、电解铝、电解铜等产品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家电出口也不能幸免。中国机电设备商会的调研显示,目前我国家电出口行业平均利润率一般在3%~5%左右。

  更令人担忧的是,“碳关税”或许将引发欧洲采取类似措施。欧盟一直是防止气候变化的“急先锋”,其领导人也曾表态提议做出类似碳关税的贸易安排。倘若欧洲仿效美国,将使我国出口“雪上加霜”——去年我国对欧洲出口2928.8亿美元,约占全年总出口额的20.5%,美欧相加则是38.2%。仅仅从保外贸的角度,“碳关税”问题就值得我国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碳成本提高,价格随之提高,经济增长可能会受到损失。但是我们自己要实行节能减排,对碳密度高的污染环境产品进行适当限制,最重要的是税被我们自己收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笔钱我们用于扩内需、调结构、保环境、治污染。经济增长、就业增长不受损失。虽然高碳排放企业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我们可以采取诸多补救措施。欧洲现在很多国家已实行碳排放税,他们降低了企业所得税,又降低了企业支付劳保的费率等。通过这种办法,企业的综合成本并没有提高,但是更加侧重于环保,同时也能唤起全民的节能意识,倡导新能源的推广,这种国际通行的做法,利大于弊,值得借鉴。

    三、开征碳税有利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此为突破口,可破解中国经济发展及中美两国贸易失衡之瓶颈。

    针对中美两国逾演逾烈的贸易冲突,笔者以为:中美作为当今世界两个大国,和则两立,斗则俱损。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将有助于双方经贸长远发展。

    中美经济互补性很强,又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给两国经贸合作带来挑战、更带来机遇。而奥巴马倡导的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以及高新技术的合作,以此改善能源结构,并通过合作培育成两国新的增长点,在互利合作中实现产业升级,对双方经济增长都有利,可谓是强强联手,是一种双赢的合作。 

    气候变化已演变成国际政治问题,其实质是分配稀缺的温室气体大气容量资源。由于过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我国的环境污染排放总量已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我国必须以人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环境—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面对目前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发展态势,,我国必须顺势而为,走低碳经济之路。

   奥巴马总统说过,没有任何一个问题,会比中国和美国共同讨论如何在气候合作问题上达成一致更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拿出更多有意义的建议。

  要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要通过很多具体的合作,因此,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包括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中美具有广泛合作前景的领域之一。

  以煤炭为例,11月中旬,中美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强调,未来两国将在能效提高、电动车、清洁煤利用、碳捕捉和碳封存、核能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对于我国来说,清洁煤技术将放在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领域最重要的位置。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 火电 为主体的能源格局近期内不会改变,发展无污染的清洁煤发电技术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

  目前有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及碳捕集与封存两种技术, CCS目前成本过高,IGCC虽然也存在成本问题,但在循环效率、废物利用、碳减排、节水等方面优势明显。

    美国是低碳经济倡导国和科研领先国,而中国是低碳经济最大的发展国,(拥有最大的低碳经济市场),中国可引进美国在低碳方面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理念等,发展低碳经济,解决国内的气候及环境污染及中美贸易失衡等制约中国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之瓶颈,使中美两国的贸易步入均衡、健康、协调、长久、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技术及核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领先全球。2007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73%,2008年更是惊人地达到84%。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在一些低碳技术领域也处世界领先。

  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于是,中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它们的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

    由于欧美先期制定了游戏规则,而中国目前未能建立自己的交易规则及市场,只能通过欧美控制的市场按其规则交易。我国大量低成本的CDM项目资源成为西方国家投资机构眼中的“肥肉”。国家发改委规定二氧化碳保护价是8-10欧元/吨,现在国际上价格是13-14欧元/吨,国际碳买家转手就有超过30%的利润。在2008年七八月份国际二氧化碳价格曾达25欧元/吨,国际碳买家都是暴利。

    据英国政府预计2012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将达到1900亿美元以上,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当前摆在中国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未能开征碳排放税等原因,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二氧化碳第一大排放国;环境及气候破坏严重。在GDP政绩及市场经济框架的考虑下,地方政府和大多数中小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竭泽而渔,追求高额利润的行为总是得不到有效遏制。

   中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面临着类似在上述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前车之鉴。发达国家正心怀叵测酝酿着游戏规则:在目前CDM机制之下,全球主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DOE)都是欧洲的,CDM之外的规则如VCS、黄金标准等也都是发达国家在主导,因此,中国确需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而碳排放税恰恰是上述步骤中立竿见影、脚踏实际的关键一环,可以将美国及欧洲先入为主,用“低碳经济”强占世界经济战略制高点,进而即将攫取中国的巨额利润截留在国内,以补国内企业之需。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的不断关注,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和碳金融体系。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碳排放”技术及其产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和资产。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下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我国一些地方发展低碳经济,获取低碳发展技术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现有CDM项目几乎都是风能、 水电 、沼气等低成本高效益资源利用型领域,而碳减排难度大、对技术要求高的工业技术升级等技改型领域却很少人问津。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局面,除了起步较晚,资金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靠山养山,靠水治水。环境及气候的治理目前还要靠国家资金。为此,在尽快开征碳税的基础上,取之于碳,用之于碳。将所征碳排放税用于上属工作的开展是上策。

  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动力除了经济基础外,还有政治、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软实力)的相互作用。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国,必然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并重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孤立主义,同交战双方展开国际贸易,借战争发财而促进经济增长外,还在外交领域实施门罗主义,要求其它国家门户开放并利益均沾。因此,二战前,美国通过中立又分享到国家战略利益确立并发展了其软实力,反过来大大促进其硬实力的增长,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重创下的美国,奥巴马倡导的低碳经济则是达到异曲同功,重建美国经济之目的。

    因此,中国的崛起,如果仅局限于GDP等硬件的增长,如果在气候、环境、金融、货币、能源、国际贸易等的政策制定上仍然受制于人,如果在全球游戏规则制定上失语,中国经济的崛起只能是步履维艰,会与全球抵触进而形成对抗(目前各国针对中国的贸保主义泛滥即是明证。)。

    笔者认为;气候问题已成为全球所有国家都必须应对的挑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哥本哈根会议有望成为世界全面向低碳时代转型的历史转折点。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当前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气候危机崛起。中国必须在复杂的环境中抓住主要矛盾,对奥巴马及欧美等国政府以气候危机为名,掀起的此股低碳经济浪潮有所准备,以避免在石油、 铁矿石 及稀土等领域缺失话语权,而任人摆布。特别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国,是气候危机的风眼,是全球关注的靶心,是低碳经济的焦点。目前,“气候危机”浪潮不断升温,颇有取代“金融危机”海啸后成为全球各国及人民关注的焦点之势。以碳排放税加快实施为契机,表明中国政府维护全球环境及气候的立场,走和平,环保发展道路的决心,向世界申明及阐述中国崛起的真谛,中国的价值观,中国保护全球环境及气候的决心及行动,树立中国负责任良好大国的正面形象,同时,加快融入世界的潮流,不仅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需要,更是重建中国文化、复兴中华文明及最大程度维护中国国家形象及利益的需要。日前,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减排方面的庄严承诺,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此举顺大势而后发,赢得了主动,彰显中国的高风亮节和泱泱大国风范,及构建全球和谐社会的愿望,赢得各国政府的青睐及世界人民的口碑。

    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同归。低碳发展已成全球潮流,新的产业群会因此诞生。在今后的10至20年,有可能发生一场绿色技术和产业的革命。一旦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差距就有可能从代内扩大到代际,我国现有的大量装备就面临过时淘汰的危险,巨额投资可能付之东流。必须抓紧行动,不能错失历史机遇。而行动启动的关键是资金 所以,中国开征碳排放税,走和平、环保发展之路,利用所征之税款,投入到与欧美相比,起步晚的低碳经济相关的市场建立,规则制定及低碳经济研究领域,引进美国及欧洲等国在低碳方面先进的技术、设备,破解双方贸易逆差的瓶颈,是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气候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约国及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限排和减排的国际压力日渐彰显。要切实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可以说,碳排放税或资源税(含碳排放税)这个经济杠杆—非用不可。
但笔者以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可否认;资源税与碳排放税的内涵有交叉重复之嫌,但碳排放税的外延小于资源税的外延。也就是说,资源税可涵盖碳排放税;但碳排放税却代替不了资源税。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资源税与环境税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得关系。但笔者分析:万事开头难。不积小溪,无以至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开征新税阻力日渐加大的情况下,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应理顺轻重缓急,从大处着眼,统筹规划;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综合安排。已颁布实施(仅做改动),外延涵盖面大的理应在前,何况资源税已实施多年,只是其改革箭在铉上,刻不容缓。治标不如治本。开源节流,追本溯源,从源头解决开始。(开宗明义;注明资源税的该革与碳排放有关,含碳排放税费。环境税还牵扯到费改税的问题,目前有关省征收的排污费已达200亿)成熟一个,再发展一个。以避免新开税种的节外生枝与拖延。这与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步调节奏是协调一致的。

    一税不能两征,如果资源税含碳税的话(环境税也就不必另开征碳税),可加快国内碳税开征的步伐,对减缓国际社会舆论压力,将欧美以低碳经济为名,即将强征的巨额碳排放税截流在国内用于企业的环保、技术改造及低碳技术的研发等。此举,对中国不可再生资源及环境气候的保护、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发布人:

中国煤炭市场网或与合作机构共同发布的全部内容及材料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未经中国煤炭市场网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上述产品、信息进行使用、复制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销售。

免责声明:网站刊登CCTD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CCTD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网站会员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网站会员做出的任何决策与CCTD无关, CCTD及其雇员不对使用网站信息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CCTD是谁 数据服务 智能数字矿山 品牌会议 运销管理软件
关于CCTD 数据定制 数据融合 全国煤炭交易会 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团队 产业数据库 算法研究 电话视频会议 无人值守磅房
年度指数报告 周期类刊物和分析报告 系统集成 筒仓远程装车
咨询服务 智能化自动装车
考察活动 智慧营销支持

关注CCTD

    总部:010-64464669
    太原:0351-2167804、2167813
    秦皇岛:13780353903

    cctd@vip.sina.com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官方微信公众号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官方微博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官方APP

许传坤 软件部总经理
煤炭运销软件

许文辉 市场部副总经理
无人值守磅房系统

李小龙 市场部副总经理
煤焦钢市场分析

苗纳爵 市场部高级经理
港口煤炭市场分析

马丽娜 市场部高级经理
VIP会员服务

张鑫 智慧物流事业部
智慧物流产品
  •       主办单位: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

copyright 2009 cct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20447号   |   京ICP证02044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267号

返回顶部

中国煤炭市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