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煤化工用煤需求正向增长,成为带动用煤需求释放的关键行业。但从化工产业角度看,煤炭仍是“非主流”。相比石油和天然气,煤炭组成复杂、加工难度较大,需要更长流程、更多投资。同时,低转化、高排放也是煤化工需要克服的问题。
我国煤炭供应充足,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成本优势巨大,能够抹平煤化工先天的多种不足。近年来,伴随市场需求释放、技术实现国产化,我国煤化工产能的大规模增加,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这一背景下,行业也积极探索煤化工高端化转型,推动煤化工产品从大宗化学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的同时,绿色化发展也稳步推进。
煤是最佳化工原料吗?
相比石油和天然气,当前煤炭并不是最主流的化工原料,但煤化工产品多样,包括甲醇、合成氨、烯烃等,产品链相比石油化工更加丰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盖恒军介绍:“我国当前大部分煤化工企业,煤会先被气化,成为合成气后再合成各类化学品。相当于将煤先裂解成小分子后再组装,因而产品链较为丰富和灵活。而石油多数的加工路线是将其分馏成燃料油、润滑油、液化石油气等,产品链相对单一。”
盖恒军也指出,目前石油产品链单一,是因为石油经过相对简单的加工即可生产出市场长期大量需求的产品。而理论上,石油也完全可以打碎成小分子后再重新组装,因而石油与煤作为化工原料的灵活性与可靠性并无本质差异。“有些国家在去煤化后,各类化学品就多数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
盖恒军认为,作为化工原料,天然气比石油和煤炭更加灵活。“因为天然气可以直接生产各类下游产品,也可以较短流程重整成合成气后生产下游产品。国外大部分的合成氨、烯烃、炔烃、甲醇等大宗化学品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
其中,甲醇是基本有机原料之一,也是我国煤化工的主要大宗产品之一。但与煤相比,天然气杂质少,组成简单,且重整反应比煤气化反应条件温和。因而以天然气为原料时,甲醇生产流程大大缩短、设备投资显著降低,大约只相当于煤为原料时的一半。但盖恒军指出,“我国富煤少气,天然气价格较高,因而多数时间,我国煤基甲醇的成本仍要低一些。整体来看,我们发展并在未来长期坚持‘以煤为主’的化工原料路线是符合国情的,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也更加可靠。”
历经高速发展10年
近年来,我国现代煤化工多项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促进了煤化工产品生产的降本增效。同时,石油化工产品的价格上涨,也使煤化工产品的替代效应增强,推动了煤化工市场规模的增长。2024年,我国煤化工市场规模达到5.9万亿元,同比增长8.8%,预计今年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6.5万亿元。尽管相比电力、钢铁和建材,当前煤化工市场规模依然有限,但全国煤化工行业原料用煤10年间增加了87.1%,成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主要方向。
盖恒军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13年至今,煤制甲醇年产能增加了7900万吨,煤制烯烃年规模从176万吨发展到1672万吨,煤制乙二醇从90万吨发展到约800万吨,煤制天然气从26亿标立发展到91亿标立。除煤制乙二醇外,上述产品生产线多数开工率长年在70%以上,体现了市场对这些产品的强劲的需求。
盖恒军指出,煤化工产品中,煤制烯烃的需求量和产能增长较快,近10年,需求量从4500万吨增至去年的9000万吨左右。市场基础带动煤制烯烃年产能增加了1500万吨。“由于煤制烯烃是以甲醇为原料来进行生产的,一般生产1吨烯烃就需要3吨甲醇,所以这也带动煤制甲醇产能的大规模增加。”
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当前,我国煤化工产品结构仍以大宗化学品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传统路线盈利能力也会受油气价格变动影响,需要实现向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升级才能提升产业整体效益。但现代煤化工资源利用与能源转化效率还整体偏低,产品缺乏进一步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高端转型正在探索
煤化工的高端化转型存在不同路线,包括开发石油化工难以生产或成本较高的特种产品、提升现有产品质量等级、向下游高附加值化学品延伸等。当前,宁夏宝丰能源、神华宁煤、鲁西化工等行业领先企业纷纷布局高端聚烯烃、特种油品、碳材料等产品领域,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开发具有差异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甲醇和烯烃是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当前主要的煤化工产品。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烯烃产品主要供货给下游加工厂,用作农地膜、食品包装膜、编织袋、玩具等多种产品生产。煤化工二期项目将于2026年建成投产,届时公司聚烯烃装置将由2套增至6套。二期项目采用气相流化、低压淤浆、高压管式等先进方法生产高技术含量、高应用性能、高市场价值的聚烯烃产品,能够满足更多样的客户需求,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企业积极探索转型路径的同时,外部政策和引导也需加强,避免产业陷入恶性竞争。盖恒军说:“煤化工企业往往具有庞大的产能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而当前的大宗化学品利润率相对较低,因而在一些较有经济效益潜力的产品出现时,各企业一哄而上的情况比较普遍。比如,乙二醇当前产能过剩情况就比较严重。”
盖恒军也表示,高排放是煤化工的一大劣势,不仅碳排放,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颗粒物减排压力也较大。近年煤化工绿色化发展稳步推进,但当前规模依然较小,且路线存在不合理。“长远来看,强化煤的原料属性、弱化燃料属性,才能触及碳排放的最低点。煤化工过程能量应来自核能、风力、水力、光伏等清洁能源,而非煤的燃烧。煤的碳氢氧元素应转移进产品中,而不是燃烧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能进一步将二氧化碳捕集,并利用清洁能源进行转化,未来煤化工甚至可以实现碳排放的负增长。但我们离这个目标仍有一段距离,需要更大力度的产业政策引导。”